此篇為翻譯 Andra Cimpan 在 UX Collective 刊載的文章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research method》已先行取得原作者同意
來源:https://uxdesign.cc/the-right-way-of-doing-user-research-569bf7f35b36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用戶研究能幫助你在設計過程中,以使用者為中心去思考,它是提供你設計靈感的重要來源,也是評估你影響力的重要衡量單位;進行用戶研究的根本原因是為了讓你了解目標用戶,只有瞭解將要使用你產品的用戶,才能夠創造出能和用戶產生關聯的設計,若你的設計與目標受眾並未產生關聯,產品將永遠不會成功
“ 同理是設計的核心精神,若沒有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換位思考,設計將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任務 ”
— Tim Brown
在用戶研究領域中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你如何知道應該使用哪一個研究方法呢?又,這個研究方法為何比另一種更好?
雖然乍看之下很繁瑣,但選擇和使用研究方法其實並不複雜
最關鍵的問題是了解「時機」,為了更清楚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將以下三個要素一起列入考慮會很有幫助:
- 態度面 vs. 行為面
- 質化 vs. 量化
- 使用情境
態度面 vs. 行為面
這兩者的區別可以透過對比總結成:「人們所說的」和「人們所做的」(兩者經常是完全不同的,說一套做一套)
態度面
態度方面的研究可以對用戶的想法、感覺、需求、態度與分析進行質化的搜集與分析
態度面的研究是為了蒐集或分類人們的態度,藉此可以幫助追蹤或發現用戶需要解決的問題;目的通常是為了瞭解或衡量人們既定的信念,可以預期的是,透過這些方法能有效的蒐集到故事形式或語錄形式的見解
舉個例子,比如說和潛在用戶進行一對一訪談提案產品時,常見的問題是:
- 你對這個產品或服務有什麼想法?
- 你會如何使用這個產品呢?
- 你會願意在這個產品或服務上花多少錢?
行為面
行為方面的研究旨在衡量用戶的實際行為,提供用戶如何實際與產品或服務進行互動的量化數據,由於行為面研究性質的關係,行為研究通常傾向專注在透過大規模的分析了解趨勢,和態度面的研究比起來,也較不受時間、樣本量和可用資源的限制
舉例來說,透過觀察參加者完成的情境任務,可以觀察參加者對產品的實際互動,參加者的行為與訪談時說的話不一致是很正常的
質化 vs. 量化
在質化研究中,透過觀察目標人群的行為或態度會產生相關的數據,然而在量化研究中,行為或態度的數據是通過測量或分析類的工具間接收集的
由於質化分析法的性質與特點,,質化分析更適合用在回答像是「為什麼或如何解決問題」上, 而量化研究則在回答「有多少」的問題上表現得更好
質化研究:
質化研究通常被認為是量化研究的先驅,因為它可以幫助研究員產生線索和想法,這些線索和想法可以更進一步的提出實際而可驗證的假設; 這些研究通常是更探索性質的,旨在尋求對單一目標(或小組)的經歷、動機、每天的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
量化研究:
在量化方法中,研究人員試圖以可以量化並用於統計分析的方式來衡量用戶和用戶的行為,量化研究的最佳實踐是蒐集客觀的衡量結果,這些衡量結果不受研究員的偏見、假設、個性等影響;要能夠獲得能代表著整個用戶群體的樣本,並且在統計學上具有統計意義的規模,通常需要很多研究員的參與
下圖將用戶研究方法分為兩個維度 — 態度與行為、質化與量化
使用情境
在使用情境之中,我們設置了用戶互動的形式,包含期望的、說出的和未說出口的;去了解用戶在何時、何地、如何和為什麼使用這個功能,以及知道用戶的體驗是什麼
當我們選擇使用哪種用戶研究法時,另一個值得考量的面向是:產品開發的階段;通常產品開發的週期包含以下圖表的全部(或是一小部分)
用戶研究的程序在開發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現」,你需要確定用戶面對的問題和整體市場的情況
接著第二階段:「測試」,將你的解決方案提供給真正的使用者驗證,通常你需要在這個階段重複進行好幾次的迭代
在產品發佈後,進入到「評估」階段,你可以從 KPI 的角度去評估產品的使用是否如預期、是否符合用戶期待、整體表現如何
想要建構用戶喜愛的產品,熟悉你的用戶、以及了用戶與你的產品如何互動,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 設計師的目標是傾聽、觀察、理解、移情、強調、綜合和匯總那些使他能夠「讓不可見變得可見的」洞察 ”
— Hillman Curtis
當您開始一個用戶研究之前,記得確認 Project 的性質、階段和規模,進而去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以確保結果和實際情況相符
後記
本人在 Medium 潛水已久,上次發文已經是三年前(汗)這次心血來潮想練練英文能力,所以才有了這篇翻譯文章,如果有錯誤或詞不達意的地方請不吝告知;如果喜歡文章的話記得也連到原作者的文章幫她拍拍手~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