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設計筆記求職篇:沒有作品時,你可以…

Laura Lin
6 min readOct 31, 2017

--

這篇想分享一些自身的求職經驗以及觀點供想入行、轉行成 UI 設計師的朋友做參考:

先談談我自己

我是讀普通高中、大學是設計系,要說大學的科系與其他設計系不同處的話,僅接觸過一點互動的東西(Arduino、Processing 那種)、學過一點 HTML 和 CSS,上過一學期的 UI 設計課,但大抵還是平面設計的經驗比較多

剛畢業時我得到了美編的工作,有時會做做 LOGO 做做網頁的那種,雖說要做的事很雜,但現在想想,這個經驗也讓我擁有多元的作品內容、重要的是有網頁設計的相關作品與實際的網站可以展示,並且這個工作也讓我探究了自己真正喜歡做什麼:做 UI 應該是我目前接觸過最想做的領域;轉換跑道的那次求職總共面試了超過 20 家公司,一天通常都塞了 3 家面試,一路面試下來從原本緊張的態度變成能夠跟面試官閒談的程度(咦),這邊想把自身的經驗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希望能帶給你們一些幫助:

如果你有相關作品:

1. 請優先考慮展示實體產品

如果產品已公開的話,實體的展示(如下載 App 一邊一邊講解操作、展示網頁等等的方式)會比較直接且可信;我覺得實體產品、動態的展示會比靜態的紙本或線上作品集效果好,若有實體產品也能增加面試官對其中的興趣

2. 表達發想經過、附件任何已公開的東西

不要只給一個美美的圖而已,太可惜!你設計任何作品時的歷程會加深面試官對你的好感度,認為你是真心且用心的製作整個產品,也能說說你與其他同事合作的經驗和心得;如果產品有影片的話,也可以一邊 Demo 影片一邊說說你的發想經過

如果是合作專案,說明你負責做哪個部分

如果你沒有相關作品:

1. Redesign

把它放在第一位是我覺得這不僅是很好的面試作品、更是很好的自我學習方式;Redesign 途中可以同時得到很多經驗值:研究現有的產品或服務,抽取他們的設計元素、自己去研究內容、呈現出你覺得更好的方式,可以參考DribbbleBehance 上的 Redesign 作品

除了 Mockup 之類的圖片產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發想、UI Flow、草稿等任何製作前的文件;我覺得如果能清楚表現出為何這樣做、如何完成的,會比只做出一張美美的圖更加分,因為當UI 設計師不是只要會做圖就夠了,而是要盡可能多面向的思考

也可以製作 Lo-Fi / Hi-Fi Prototype ,或是做成影片來展示操作流程,也可用簡單的工具如 Marvel App、Prott 就行,雖說這樣做一個 Redesign 就可能耗掉了不少時間,不過兩三個這樣完整的 Redesign 就能勝過一堆平面設計作品….!CP 值頗高啊!

2. Daily UI

我一開始是從 Daily UI 開始練習的,對於新手或老手來說都是個不錯的練習;對初心者而言有個主題可以練習、對老手來說是轉換心情(吧),作品集裡可以考慮把比較不相關的作品改成 Daily UI,顯示自己的熱情(?),當作練習用也很不錯

3. 自創主題

如果公司是要應徵 UI/UX,這個題目可以作為很好的發揮(雖說 UI/UX 這種職缺大部分還是沒有在做 UX);不管是做任何主題記得把發想過程都記錄下來,使用哪些研究方法?為什麼?思考脈絡為何?分析結果為何?

不需要花時間做很多研究,我覺得只需一兩個研究方法即可;記得面試時有實體就要帶實體!(我的嗜好是看別人的文化探針包)也不用太擔心面試官質疑你研究結果,這時候的質疑並不是扣分、多半是故意要考驗你;心平氣和回答,當做得到新建議就好了

其他小技巧:

  1. 把最相關、最好的作品擺在前頭

2. 注意作品集的內容比重

可以放平面、插畫類作品,或其他相關設計作品,但比重不宜過高;我自己覺得其他類作品的比重至少要一半以下;另外請檢查好履歷與作品集內使用的文字有沒有寫錯,我看過面試者為了彰顯自己有在鑽研 UI 這塊,而在作品集中大量使用英文術語,但整本作品集裡的英文幾乎都拼錯,我看得好痛苦啊啊啊啊啊~!!!

3. 在自我推薦信欄位加上你的線上作品集

以前聽演講時有幸能夠參觀 104 的企業戶後台,當時發現 104 雖然要你提供很多資料,然而這些資訊在後台顯示上會有個先後順序;人資打開後台時最先看到的是什麼,就理應在那一塊先多下點功夫,當然也不是只有 104 可以選

4. 面試包

因為當時轉職時面試很多,我習慣做一組「面試包」;前天晚上檢查好放進包包,出門時比較不緊張,我的面試包裡有:「文具、L夾和多張履歷表、紙本作品集兩份、充飽電的 iPad(裡面包含電子作品集與 Demo 用的影片、網站等等先開好,並且要有網路)、水壺、面紙」等等

後記:

其實原本十分猶豫到底要不要寫這篇的,但自己幾年前也是經歷了一段有點艱辛的面試期才慢慢琢磨出一點方法;事前準備和臨場反應分數各佔一半;但老實說各種奇妙的公司都有,臨場反應只能靠自己,所以談不上能幫助什麼,頂多只是個經驗統整與分享,也希望這樣的分享能夠讓求職者別那麼緊張,記住自己也是對等的在「面試」一間公司

幾個很不錯的求職分享文章:

請勿轉載

--

--

Laura Lin
Laura Lin

Written by Laura Lin

設計工具分享 / 學習筆記 / 個人心得

No responses yet